闲话导引与气功

2023-01-29 21:36:00      3029 浏览    作者:杨志军

一、关于导引与气功概念的起源

 

导引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古代也称道引,道理的道,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一种修炼身心,祛病强身的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有关于导引治病的阐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qiāo),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其意思就是居住在中原的人,因为地处平原且多潮湿、万物繁茂物产丰富,人民不必付出太多的劳作就可获得驳杂的饮食,从而导致很多痿证、厥症、寒症、热症的发生,而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就宜采用导引按跷(推拿按摩)。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有通过导引防疫的方法,在《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中(说):“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gān),避其毒气,天牝(pìn,鼻)从来,复得其往,气(正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正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这其实是一整套导引观想防疫方法,是通过壮大脏腑正气,并使之形成气这一特殊的生物能量护盾,进而达到抵抗疫气(或是病毒)的入侵的目的。意思是若要不被疫戾之气感染,必须正气存内。而若要正气存内,就要按要求修炼这套导引方法,壮大五脏之气并形成体外护盾(以意行气,气贯周身),邪气也就不能干扰身心健康。

 

导引概念的另一出处源自《庄子·外篇·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对于《庄子》一书,普遍认为是战国时期作品;而《黄帝内经》则有人认为是前秦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东汉以前所出的作品,两者谁先谁后姑且不论,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导引这一概念的形成的确是产生于先秦时期。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的导引方面的物理文物资料,据考证,《行气玉佩铭》属战国后期的作品,这一文物的发掘,佐证了早在先秦时期,导引、气功就有着完备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在隋朝太医巢元方编撰的病理学著作《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导引功法以及效能进行了全新阐释,其把导引追求天道的内涵向着养生健体、疾病预防、疾病医疗方面转化。《诸病源候论》采用‘辩证施术’的原则,依据疾病不同证候而采用不同导引方法加以调理、施治,全书共计‘养生方’或‘导引方’(有重复)289条、导引功法213种,可以说是医疗导引术的百科全书,其标志着导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导引若按功法特性划分则大致可分作两类,即以形引气和以意引气两类。以形引气,是重形(肢体动作)不重气(心意变化造成的肢体感觉);以意引气,是重气(心意变化造成的肢体感觉)不重形(肢体动作)。以形引气可以只有肢体动作而不必强调心意的变化,而以意引气则是必须有心意的运作但不必强调动摇肢体。

 

气功的概念出现得相对较晚,有人说是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的《净明宗教录》。而气功一词的真正推广普及却是源自于1955年,是由当时河北唐山气功疗养院的刘贵珍先生提出并推广到全世界的。

对于气功这一概念,所谓的‘气功界’内部人士素有争议,认为这一概念并不准确、不科学、不全面,因为气功,顾名思义,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相关于呼吸的功夫,实则古代修炼体系并非单单是修炼呼吸或是把呼吸作为修炼的必备要件。在中华文明的整个修炼体系中,注重于呼吸的修炼功法其实是相对低级的,只有初级功法或功法的初级阶段才强调呼吸的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张洪林教授就曾反对过对气功概念界定为调整呼吸的功法的判定,还有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副主席林中鹏先生等等也都曾多次对刘贵珍的气功概念提出过质疑。

在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中,把气功这一概念定义为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身心锻炼技能。严格地说,这一概念也不是很不准确,他沿袭了刘贵珍过分强调气功中调整呼吸作用的说法。比如,我们修炼中有个境界叫气(息)住脉停或胎息,是功夫炼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呼吸静止状态,是气功修炼的成果,如果这时我们用三调合一来判定他是不是气功,则得出的结论肯定是否定的,而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而且,古代最早的道家如老庄之流以及佛家都有不调整呼吸的功法(如佛家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静定功法),我们不能因为这类功法不调整呼吸就认定其不是气功。三调合一才是气功的概念容易造成对是不是气功的误判。

调整呼吸并不是气功功法的核心要求,更不是修炼气功的目的,他只是修炼气功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正如呼吸之气不是正气一样。其实,气功中的息不等同于呼吸之气。在中医理论上,气也不只是呼吸之气,还有宗气、营气、卫气,先天之气(元气、炁)、后天之气的划分。先人曾说‘真人之息以踵’,而主管呼吸之气的组织器官则是上、下呼吸道,由此可见,‘息’并不是指后天呼吸之气,因为足跟已经超出了呼吸道的范畴,根本不可能把呼吸之气导引到足跟,所以这里的息是指经络之气,或是气功修炼出的正气,甚至是先天元气,这是在强调气运周身、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如果我们把调息或是气功的概念单纯地定义为调整呼吸之气(三调)的功夫,无疑会与先人的修行理念、修行方法相矛盾,也就无法正确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气功。

鉴于气功这一词汇已经约定俗成,并把所有的中华传统修炼术统称为气功,我们就只能尽可能地把这一概念内涵描述得更准确、更科学、更规范,把本属于是气功的功法涵盖于内。

那气功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认为是:凡是修炼身心、强身健体、养生立命、祛病延年、开发潜能的身心修炼功法都可以称作是气功。

其实,在《中医气功学》一书中,也认可佛家、道家、儒家、医家、武家、杂家(民间)等派系功法属于气功范畴。另外,气功功法的分类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有按修炼特性划分的吐纳(炼呼吸吞吐的六字诀之类)、静定(练思维专注的六妙法门之类)、存想(炼意识强度的各种观想,佛家净土十六观之类)、丹道(道家周天功)、导引(治疗疾病)五类功法,等等。

 

二、关于导引与气功的差别

广义地说,导引就是气功,而气功不仅仅是导引。

1.导引与气功的功效差别

导引是基于恢复人体正常机能为目的的气功功法,而气功除此之外更有开发潜能、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克敌自卫等等功效。

2.导引与气功的练法差别

导引功法相对简单,其动作较少且肢体运动幅度相对较小,而呼吸也以自然绵长为主;气功则不同,尤其是武术气功,其肢体动作以及呼吸方式,都更加侧重于强化和突破人体极限的道路上    

 

三、关于国家对气功的管理

对气功的管理,国家在1996年就提出了“健身气功”“医学气功”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健身气功归由国家体育总局管理,医学气功归由卫生部(也就是现在的卫健委)管理。并将其概念界定为:“健身气功是指群众通过参加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属健身气功。”“对他人传授或运用气功疗法直接治疗疾病,构成医疗行为的,属气功医疗。”“社会气功(这种说法有点类似于民间气功)是指社会上众多人员参与的健身气功和气功医疗活动。”

这种将气功划分为健身气功和医学气功或医疗气功的界定方法,反映出了当时气功发展中的客观现实,也体现出国家针对加强气功管理的需要。

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办法2006年第9号令中再次明确了健身气功的概念,即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并明确指出从事健身气功活动,不得进行愚昧迷信或神化个人的宣传,不得扰乱社会秩序,不得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不得借机敛财不得在气功活动中出现带功报告弘法贯顶’等字眼,不得销售未经国家指定机构审查出版的健身气功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得出售信息物

国家对气功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气功活动,但也较大地限制了气功的发展。对于健身气功、医学气功之外的气功公开活动是被明令禁止,即便医学气功也属名存实亡,整体处于停滞状态,也就是最近几年才于内部开展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至于气功医疗则是无从谈起。健身气功活动相对好得多,因有财政扶持及政策支持,健身气功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即便如此,健身气功也有着人员资格要求和场所行政审批要求等门槛。

近几年,健身气功推出运动处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身气功运动处方体系),有走医体融合或体医融合的趋势,由此可见国家在此方面的管理政策有一定放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对于具体到什么是健身气功、什么又是医学气功,其实这两者功法的大部分是都是重叠的(详见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气功类技术),并没有显著差别。比如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禽戏等等,都既是健身气功又是医学气功。若总的来说,这两类气功都属于导引气功范畴。

 

疫情当下,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卫健委都有政策在引导将气功、导引、太极拳等列为防疫健身手段,而且,在方舱医院中也可经常看到医护人员在自修或教导病患修习气功、太极拳等借以提高个人免疫力,这无疑是对发展气功事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就个人认为,放宽当下对气功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新冠,人类尚无有效抵御方法,而气功作为一种经受了数千年历史检验的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治未病、开发潜能、自愈)的运动形式,就会在防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何况,我们应区分当今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社会背景的不同,当下的国人是摄入了信息太多(包含西方文化的洗脑、对中医的抵触等等)、多疑少信,而以前之人是心思单纯、多信少疑,因社会背景已完全不同,没必要再奉行以前对气功的严令禁止状态,而让其发挥本来应有的作用。因为以前的人单纯,是假的他也信;现在的人复杂,是真的他也未必信。鉴于这种社会背景,完全可以把气功列入中医适宜技术范畴,不必硬性要求必须拥有医疗资格的从业人员才可推广和教授气功。

适度放宽对气功的管理是防疫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天人合一 核心文化的需要,更是利国、利民、造福社会的善举。

 

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杨志军

0
Copyright © 2022-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北京圣智持明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