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密功源流考》·刘汉文

2019-12-03 14:17:25      5642 浏览    作者:admin
(一)

密宗,唐开元中传入中国,其始祖莲花生大士,于释迦牟尼死后八年农历七月初十生于西印度达喇郭啸海。西印度国王思涨波迭抱归立为太子,以文昌优妻之。后乃逊位出家,师事阿难学者,虚心苦行,精通五明,勤修禅定,受无上密五部心传大法,又受二次灌顶,观音化身成就,观音报身成就,观音法身成就。后应西藏王赤松德真之聘,由印入藏是为藏密第一祖师,死于西藏。白教继之,黄教又继之,宗喀巴为黄数之祖。藏密最重观世音,称为绿度母;禅宗乃中国产物,其修持以禅定为入门,亦崇奉观世音。由上观之,观世音乃禅宗、密宗之典范。观世音的自白、修定的过程见于《楞严经》,其文如下: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所人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寂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沈家桢(沈氏留学美国得博士学位,学科学,经营航业,又是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长)在谈《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方法及证悟过程》中说:佛只是一个有智慧而开悟了的人,绝不是上帝,所以佛教不是“宗教”。现把他的解说扼要地介绍一下:

传说观世音这个人是在海滨习禅密(禅定、密法)功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的来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退去,又恢复了清静,随后潮声再来,清静又消失了。这现象在天文学者看来是月亮与潮汐的自然现象,在东方文学艺术家看来是诗的境界,可是在观世音看来,却发现五个因素:声、听、闻、闻性、我。

潮声是客观存在的,你听与不听,潮来时总归有声,声入我耳接触耳官就听见了。可是有人因众声嘈杂而心烦,就听而不闻,可见闻是要大脑与听神经注意了,才有所闻。正常的耳官、听神经等组成一个能听能闻的系統,这叫做闻性。等到声音入内记录在记忆录音带上,不再是客观的声,而成为“我”的占有品。我之形成是五官摄取的外在形像,由形像而变成印象,这是人之日常生活从小到老的习惯,近代心理学、解剖学的常识,不值一提。可是观世音发现了许多问题,而且一步一步深入,由实践提高到理论。

“初于闻中,人流亡所”,即最初从听到潮声,潮声入耳,此谓之“入”。潮退则静,所入即寂,此谓之“流”。潮再来,又听见了,潮去又寂静了。可见潮来潮去,有生有灭,而听觉器官并无来去并无生灭。观世音和我们一样,有能听的我和所听的声,能与所对立。这是生活教我们执着,实际上是此能此所皆是虚妄的,因为所听的潮声是生灭的,应该入而即流。凡夫却把潮声留在脑子里。而观世音初步功夫让所听的声,入于耳,随声之灭而流去,则能听之我不起妄惑。例如单独一个“观”字音,入而即流,单独一个“世”字音,入而即流,无奈第三个音入而不流被留住了,而且连贯起来,成为“观世音”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在各人的脑子里有各式各样、各时各地的联想。不管你联想引伸的结论是好是坏都是妄想执着,这一步功夫叫做“入流亡所”。耳朵是向所有远近声音开放的,色香味触也是如此。如果都任其一入即流,岂不成为木石之人。可是观世音指出入而不流是妄,执着此妄,将招来自寻烦恼。例如到闹市去,把乱七八糟的噪音都入而不流,可以引起头昏脑胀,甚至积久成为精神病患者。容观的声音闯进耳朵是事实,我用“无所”法对付它,先是所入噪音不去联想几分贝,联想几分贝以上有害健康;次是不去分析这声是什么声,终于让毎个单音,一入即流,到充耳不闻音,这就“亡所”了。到了入流亡所的修炼成熟后,观世音进行第二步气功修炼。

“所人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观世音此时在闻性中已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即“所已寂”,也没有耳根与外界接触的现象,即“入已寂”,此谓之“所入既寂”(这种境界不但不是木头人,而是“了了然”)。所与入皆有动的形相,所入既寂,自无动相,与动相对,亦无静相,此谓之“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已进入禅定境界。去掉所听的声和能听的耳这两个妄想执着,由于了然不生,世人到此境界已有很多快乐自在的受用。但还须继续锻炼,因脑子里闻的作用还在,所以要“如此渐增”,使定功由浅入深。

第三步是“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一步,沈博士与我都未到达,只是转述已到此境界者的描述。其实描述是无用的,非亲自修炼到这阶段才能体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观世音在定中深入研究这能闻的我和我所闻的对象到底有没有区别,后来恍然大悟,原来能闻的我与所闻的对象并无分别,此谓之“闻所闻尽”。这时,闻性及闻的观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净乐,除生死外一般的痛苦已完全消除,能闻、所闻、了知,一无分别,此谓之“尽闻不住”。

第四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这是观世音在定中更深的境界,只有觉在定中。谁觉呢?我在觉。因此有觉的念头,还有“我”在。观世音深入研究,原来能觉的我和所觉的对象也没有分别,同是不可抓摸的空,此谓之“觉所觉空”。到此境界,肉体的我不复存在,生死的痛苦,至此解脱。这“空”的感觉,无时间的限制,也没空间的边际,此谓之“空觉极圆”。

第五步“空所空灭”又深一层,练功至此定中还有空的感觉存在,此时虽已没有肉体的我存在,但意识中的我还微细地隐隐存在。也就是说妄想执着还未彻底除净,这时往往误认为修持已到高峰,其实还差最后最重要的一关,还须把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对象再深入推究。原来能空与所空也无分别,空也失其所在,此谓之“空所空灭”。

第六步,到了这个境界,一切有生有灭、可生可灭的念头、感觉、观照,如“闻”、“知觉”,如“空”如“我”都完全寂灭,所有我是光明,此之谓“生灭既寂,寂灭现前”(注:现前者,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到了这境界“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说到了这境界也是错误的,因为十方是没有固定的中心点,无我,也没有固定的方向或层次,而是圆满无缺、无所不及、无有边际,而明则没有障碍,在本性之处,连虚空也找不到。观世音修持到此,称之为菩萨。观世音普萨象圣人、贤者一样都是人,是追求真理的人,不是神,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导师。

(二)

有一位世界名人叫一行禅师,前几年为了纪念他,曾发行邮票,大家纪念他

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一行原名张遂,钷鹿人,唐明皇开元时人,著大衍历,制黄道仪,在中国科技史上是知名人士。然面他是个深究律藏的有道高僧,他在佛教密宗上影响更大。可惜四十五岁就去世了。唐开元四年,有中印度密教名人叫善无畏,携带梵文经典到长安。一行是和尚,善无畏是和尚,都在长安受唐明皇的礼遇。一行好学,受密法于善无畏甚久。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善无畏(无畏三藏法师)的汉文不行,所以这七卷都是一行笔受的,也称大日经。一行对大日经作疏二十卷,释十四卷,共六十万字。疏释虽出自一行,都经过善无畏三蔵所口授而审订过的。所以中国密宗实际上是一行禅师所薪传。其后,金刚智从南印度,不空从北印度来。这四位尊长“皆宏密法,禅异超群。当时君臣士庶,因其行作法,皆著宗验,奉之若佛”。日本留学长安的,把密法传到日本。到了明代初年,因种种原因,朝廷下令禁止密法,于是一行禅师心血所在的大日经疏释,在中国反而断了线,日本则一直传到现在,世称东密。现在欧美人学密法都从日本和尚求法。

(三)

唐以和亲政策羁縻吐番(即西藏),对西藏就采取不干涉态度。西藏与印度相邻,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密宗为主,这宗佛教门派世称藏密,俗称喇嘛教。西藏与中原交通梗阻,文字语言又不通,藏密在中国未能流行。元初蒙人尊西藏密宗大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因为蒙古创造蒙古文字,颁国内,升号为大宝法王。这位八思巴对汉族人及中原佛教做了些不得人心的事。所以,明初禁止密宗是有政治原因的。藏密的分布区域很广,喇嘛庙很多,藏密在藏族地区至今流行。藏密开始是红教,继之白教,宗喀巴整顿仪轨戒律,掌政权,是为黄教。北京雍和宫供的宗喀巴是黄数。但是云南的丽江、西康的贡嘎,则是红自教。西藏还有黑教,被正统的喇嘛教称为外道。

(四)

解释一下什么叫禅密功。“禅”即禅宗,“密”即密宗。単就“禅”讲,有二义:一是禅那即禅定,为修持工夫,即戒定慧之“定”。二是禅宗,传说达摩西来为禅宗初祖,到六祖慧能(惠能),讲顿悟,其后发展为五宗。它们是以禅定为方法,达到证悟而开慧为目的。所以禅宗自称教外外传,不立文字面且工夫家,也无法用文字语言乃至思维来表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也就是得鱼忘筌了。密宗的目的也在慧(即般若波罗密)。兹录藏密初祖莲花生大士的一段不保密的话于下:

尔时王太妃礼请大士开示‘即身身证简要法’,大士告太妃言,因果业根,须倍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诵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弹定,内观自心。本来清静,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着,身随所安。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坏,不起爱僧,唯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被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佛教的专门名句,这里不加注释。本文不是谈教义,而是讲功法,读者自己去求解)

密对显而言。显教是可以言语公开讲的,到最深处,言语道断,还可以“拈花一笑”等形象思维来公开启发。密教则是不但不能公开,而且上师灌顶传咒也是保密的。你信得过就照着做,做得不对,纠正一下,也讲道理在,但六神通、六成就,确乎不可思议。

(五)

刘汉文老师辽宁丹东人,退休的体育工作者,曾在北京等各地教禅密功全国高级班和研究班。

据新闻记者采访:刘汉文同志今年六十五岁,原籍山东,七岁随父至辽宁丹东定居。他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家传禅密功。我仅研究过慧功,从中体会到禅密功的内容是密教的传统功法。

第一、慧功是禅密功的核心和精华。慧是佛家的专门名词,音译叫般若。前面介绍密教发展史,东密、藏密各教派都是以般若为宗旨,如何修炼各有师承。中国其他气功都与道家有关系,所以没有一宗气功称为“慧功”的,其证一。

第二、慧功里主要特点有冲上贯下的起步功。冲上,意念在天之最高处;贯下,意念在地之最深处。要跳出小天地(躯壳)放眼于大天地(宇宙),这是密教的心理锻练法,叫做观想。想是想象一种境界。这个想象的境界,客观上是不存在的,但要象看真实世界似地去观它。这与道家收视反听、内视脏腑不同,其证二。

第三、慧功不讲十二经、八脉,也不讲具体的穴道,这也是密教与道家不同之处。他们说的密处不是指一个点,而是指一块立体的空间。所说的慧目在两眉之间偏上的地方,与佛殿塑像的第三只眼睛部位相同,与印度妇女眉心偏上的红点(装饰)部位祖同。佛教密宗认为这是神光的窗。我在雍和宫的藏文针炙书上看到藏医有六道天经络,我受的金刚亥母法有气轮而无经络,其证三。

第四、慧功的坐势,八指交叉,两拇指相抵,这是密宗手印之一,与日本电视片的“一休”在动脑筋时的坐势相同。一休是和尚,与密宗大德的坐势一样,其证四。

第五、慧功最大的特点,是“要笑从内心起地笑不休”,这是密宗的特点。它认为全身放松时,只有笑的心理状态才能真正放松。根据心理学名家 Weeionol威廉的研究,笑的心理状态推动笑的肌肉,而笑的肌肉也能作用于笑的神经活动,所以密宗高僧都是面带微笑的,而道家修炼以返于自然为极则不同,其证五。

第六、道家气功都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内外是对立的,功夫深的可以神游太虚。而慧功强调“气在人中,人在气中”,内外一体,这是破我执着的重点。佛家认为只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才能把自己从烦恼中解放出来。一切伟大人物都是乐观的。可以说不求长寿自然长寿,不求疗效,自然收效。密法的“人在气中”即观想一佛,我与佛合而为一,才能“即身成佛”。一个革命家不怕牺性自己,而活在人民心中即为不死。西藏喇嘛的转世令人难以相信,理论上这个躯売是不可能不死的,其实转世就是“永远活着”。人在气中是慧功的特点之一,其证六。

第七、道士可以吃荤喝酒但戒有漏,即精外射则难以炼精化气。密宗虽不倡取妻,但对于性感并不排斥。慧功炼到“体酥、心融、乐陶陶”,即有自性交和的性感。雍和官的欢喜佛是双身的,其理论与“诲淫”不相干,而修持不到家引起败坏道德的也和宗教教理不相干。我前面介绍的一行禅师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由于修持功夫深,才有那样杰出的智力,创造出大衍历。藏密始祖莲花生大士也说:“要挣净戒,惟常觉照,而忘觉照。”刘汉文教功,很正派,谦虚,为人民教功治病,不以神奇自炫,我接触过他几次,确有心融乐陶陶的表现,其证七。

(六)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气功是东方文化的珍宝,首先是继承,然后才能发扬。密宗的气功与道家的气功,都有精华和糟粕,古为今用,当然用其精华。但是怎样辨别精华与糟粕呢?我们只有一个法宝,就是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汉文的禅密功,经过三代的实践,既保留了禅密的精髓要义,又溶进自家的体会和风格,在实践中,此功显示出神奇的功效和极强的生命力。他本人每天只吃五、六两粮,只睡四、五个小时觉,家在东北冬天不穿棉衣,这就不寻常了。所谓“精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气足不畏寒”。他在大庭广众之台上,使台下的人有的闻到花香味,有的发笑,有的手舞足蹈;他发气治病,发气诊断,都有辨证施治之功效。

我投过名师,受过灌顶,以慈悲喜舍为怀,祝愿所有为祖国富强康乐而努力奋斗的同志都有高尚的道德,充沛的精力,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也勉励自己追随大家,做到老当益壮。欢迎批评指正。

1985年5月17日
0
Copyright © 2022-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北京圣智持明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