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生死观与意生身、意生身与永生

2019-12-03 14:13:27      6043 浏览    作者:admin
佛家对生死的研究是最深入、最透彻、最全面的,而要想如实了解佛家思想中的生死观以及是否认为人类具备永生的可能,就必须先从解析佛家对生死的判定开始。
一、佛家对生死的界定
佛经中生死的概念:
《僧伽吒经》:‘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
《佛说阿那律八念经》:‘死者,谓人命逝、形坏,温消、气绝,魂神离逝。’
《佛说决定义经》:‘复何名死?谓诸有情,随能招业,寿量终尽,识舍执受,命根谢灭,诸蕴离散,是名为死。’
《成实论》:‘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死。’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所谓的生就是因缘业力所致五蕴(五阴,色、受、想、行、识)和合又诞生自我意识(觉知)叫生;所谓的死就是因缘业力耗尽所致五蕴离散而又失去自我意识叫死。 
佛经中对蕴身死亡过程的描述: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彼彼有情,即于彼彼诸有情聚,移转坏没,退失别离,寿、暖、识灭,命根不转,诸蕴破坏,夭丧殒逝,说名死。’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众生死亡的过程先是呼吸停止,次则气脉尽断,再则体温消失,最后意识(第六识)脱离肉身,肉身最终死亡,这一世身结束。
佛经中对于蕴身死亡后意识的归宿的描述:
《楞严经》:‘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
《观佛三昧经》:‘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生死就是意识的轮转,而轮转的意识又因自身六趣善恶宿业的业因不断的转换着角色,其在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六道中轮转不停、永不终止。
佛家以‘死相’差别判定死后意识迁转之高下:
《十二品生死经》:‘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著也;二曰度于死者,谓阿那含,不复还也;三曰有余死者,谓斯陀含,往而还也;四曰学度死者,谓须陀洹,见道迹也;五曰无欺死者,谓八等人也;六曰欢喜死者,谓行一心也;七曰数数死者,谓恶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谓凡夫也;九曰横死者,谓孤独苦也;十曰缚著死者,谓畜生也;十一曰烧烂死者,谓地狱也;十二曰饥渴死者,谓饿鬼也。’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依据死因、死相的不同可以判别死者死后迁识的归宿。比如不受后有(轮回灭),已经解脱生死的阿罗汉(有余涅槃);不来欲界天轮回受生的阿那含;只需在轮回受生欲界天一次的斯陀含;再度轮回受生修学四圣道的须陀洹;以及因修十善得升天道、持五戒得成人道、傲慢好斗转生阿修罗道、愚痴坠畜生道、嗔心坠地狱道、贪心坠饿鬼道。轮回分段生死中的众生又因善恶宿业于此三界六道中上下受生。在此六道中,一般认为天、人、阿修罗属于三善道,畜生、地狱、饿鬼属于三恶道。
佛家对肉身死亡、意识迁转受生后可否增上的描述:
《虚空藏菩萨经》:‘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或造形像、或设供养,是人现世无诸灾患,水不能漂、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中,人及非人无能为害,亦无囹圄盗贼怨家诸恶疾病饥渴之苦,随寿长短必无夭横。
临命终时,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闻香、舌不知味、身不觉触、手足诸根不能为用,唯余微识及身温暖。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彼众生所事之神而现其身,或转轮圣王身、或提头赖吒身、或毗沙门身、或毗楼勒迦身、或毗楼博叉身、或余天身,或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在其人前而说偈言:四圣谛义,智者应观,若解了者,能离生死。’
《佛说无量寿经佛》:‘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如果修行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如理如法的修持佛法,其于肉身死亡后迁识的过程中有可能依靠佛菩萨的加披而不坠轮回、不入生死,可享类阿罗汉果甚至菩萨果。
佛家对肉身死亡、意识迁转后是否能够继续修持的描述:
《虚空藏菩萨经》:‘善男子!时彼众生于命临终,既见其昔所事之神,又闻为说如此要偈,既终之后不堕恶趣,因斯力故速免生死。又善男子!若有众生心乐佛法,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于其临终而现佛形,为说偈言:佛智真实,度生死海,  速求佛智,得尽诸苦。善男子!时彼众生得见佛身,又闻此偈,至心观察,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命终之后得生净国,永不更在五浊世界,常获亲近彼佛如来,又闻妙法,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无量寿经》:‘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习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部分修行人在命终迁识后,仍可继续修持,直至佛果。(可参照密教中有解脱密法和大圆满心髓) 
佛家对生死与涅槃、轮回与涅槃的认识:
综上所述,佛家的生死观是‘身死识迁转,往复如轮转’。佛家认为,当五蕴和合的蕴身死亡后,其意识可以随业迁转,而在轮转六道中的凡夫以其轮回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形、寿有所差别,形体有所分段,而被称作分段生死。阿罗汉圣者以其人无我而证得有余涅槃,虽有我已灭不受后有,但我有仍存,若一念趣入大乘,仍要入于轮回,对于已趣入大乘的阿罗汉以及不乐涅槃的辟支佛与登地菩萨们能以自身的功德愿力转分段生死的粗身而为微妙的没有固定形象、寿命的精细身,而被称作变易身、意生身。此意生身也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在修证无上菩提的过程中以无为作意所成就的变化身,此意生身非五蕴和合、父母所生,实为修行人功德力所致,是各随心识愿力相续所缘。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的意生身经过各自的修持证得无上菩提后,其意之所至身即所至,意之变易生灭身即变易生灭,虽处生灭而实未曾有生灭者,此即是灭尽诸相、即是无余涅槃、即是清净法身、即是诸佛佛身(佛身统摄法、报、化三身)。即如《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佛家对无余涅槃或无上等正觉还有无生死的看法:
《思益梵天所问经》:‘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入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圆觉经》:‘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也就是说,佛家以最高果位‘佛’的角度认为,所谓的生死即不是凡夫的分段生死也不是菩萨乘的变易生死,而是生死与涅槃无别,是初地菩萨果位‘不厌生死,不乐涅槃’的再次升华。初地菩萨于理上、心上无生死,于事上、物上有生死;佛于理上、心上、事上、物上具无生死。
二、佛家思想中永生的特点
通过前边的长篇大论,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佛家对是否存在永生是持有肯定观点的,其中,对分段生死我们不必论,因为其不具有连续性,不可能被视作永生。诸佛不生不灭的法身也不必论,因为其法身于诸天万相中非一非异。我们所要研讨的只是变易生死过程中的精细身(或迁识),即意生身。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成唯识论》:‘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有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如契经说: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亦名变化身。’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此等意生身、或意成身、或变化身是大乘菩萨道行者因其愿力、功德的不同而有所迁转、变易,在其迁转中,意生身的寿命、形体并没有什么定相,其可依行者所做之意而自由变化,直至佛果。 
三、作为佛家永生思想载体的意生身的类别
《楞伽经》:‘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大乘义章》:‘意生身,初地以上受生如意,名意生身。意有何义,生如意乎。意有三义:一、能速疾;二、能遍到;三、能无碍。初地已上受身如是。或分为六,如胜鬘(经)说,谓此三地及彼三种意生身等。此三地者,谓此地前罗汉、辟支、大力菩萨三乘地也。彼三种者,谓初地上三种生也。三种意生如楞伽说一、三昧意生身,谓从初地乃至五地,禅度增上故名三昧意生身也;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六、七、八地慧行成就,知法有性,知法无性,名为觉法自性性身,前自性者,是法有性、有法之中色,为碍性心为知性,如是一切名为自性,复言性者是法无性,无是一切法之实性,故名为性,此有无性皆能善照,故名为觉;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九地上无功用行,任运转起,名种类俱生无作行身。
也即是说,佛家认为若要成就意生身,必须证得初地菩萨及以上的果位,而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在未发增上菩提心和证得初地以前,其虽不受后有、不入轮回,但其身(或迁识)依旧保持者前世身的形貌而并不曾变易,还算不上真正的意生身。当行者证得初地以后,会因菩提心增上的愿力产生种种形、寿不同的意生身,而此意生身在证得八地菩萨之前其形寿仍存在着生灭变易或是生死。在菩萨证得不退转第八地果位时,其意生身本体的形、寿才能够永久的得以保持并可随意变易。当菩萨证得第九地善慧地时,其菩萨已经化形无尽相,变易无尽,山河大地、三界万有都可成为变易身示现。
四、有没有‘了生死’,该如何了生死
了生死一事,过去未曾见于记载,但到了当代仿佛成了佛教徒毕生所做之事业、佛法之终极皈依处。由上边的引经据典以及义理阐述可知,生死其实不是一个定语、有着不同的含义,了生死也就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试问,如果只是个凡夫,则处于分段生死中,其生死不能自主,那该如何了生死?如果未至初地、未发增上菩提心,阿罗汉有余涅槃不受后有、不入轮回,那又该如何了生死?又或者已证得无上菩提、诸相非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证而非证、得而无得、非一非异、圆成实性,其已无生死涅槃,又如何了生死?
《圆觉经》:‘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轮回及非轮回。’
《华严经》:‘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楞伽经》:‘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曰: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凡夫六道轮回而入分段生死,已入生死则无生死可了;阿罗汉及初机菩萨轮回已断、不受后有,其‘有死无生’,也无生死可了;初地之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并不了生死;高果位菩萨与佛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无菩提与涅槃,也无佛与非佛,更无轮回与不轮回,更无生灭断常,其已无生死可灭,也无灭生死可得,又哪里还有什么生死可了。 
五、佛家是如何证得意生身的
佛家意生身大致可分为自力所成意生身和他力所成意生身。
若偏重于自力成就意生身,则小乘行者可依九次第定而证得阿罗汉果,再转念发无上菩提心后可得意生身;大乘菩萨道行者依般若空慧而证得平等性,又因觉悟而得证欢喜地可得意生身。
小乘的修法主要包括五停心观、四念处(四念住)、四禅八定或九次第定。
五停心观包括:一、不净观,即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即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即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即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四念处包括:一、观身不净,即观己身与他身,都是父母所生之体,由头至足都是秽物,一一观之以破除爱我;二、观受是苦,即所受无常、颠倒顺逆,观好恶即苦以破我爱;三、观心无常,即观心识无常善变、苦乐相易,观识无定处以破我想;四、观法无我,即观善恶诸法、是我非我,以空观而破有我。
九次第定包括:四禅定,即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四禅又名色界四禅天根本定);四无色定,即空处(空无边)次第定、识处(识无边)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又名无色界根本定,与前四禅定合称四禅八定);灭受想次第定(也叫灭尽定),即止息一切心识之定,是小乘禅定之极致,可得阿罗汉果。
(以上都是真修实证,详见它作)
大乘的修法主要有六度万行,其中以般若为重。
末法时期般若的行修方法:‘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般若无法相,以不二见摄万法)
若偏重于他力成就意生身,则可依《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修学,其顿渐全收、三根普披。
《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树想;五、八功德水想;六、总观想;七、华座想;八、像想;九、遍观一切色身相;十、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十一、观大势至色身相;十二、普观想;十三、杂想;十四、上辈生想;十五、中辈生想;十六、下辈生想。这其实也是众生愿力、业力共筑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法门的核心,其往生又按高下品位的区别而划分为三品九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
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上生:‘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齐,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齐;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下品上生:‘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也就是说,佛家认为自力与他力所成就的意生身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其中,对于以自力为主所成就意生身的前提条件更为苛刻,其必须是自证阿罗汉及以上果位的修行者,其虽成就意生身难,但所成意生身后却更自由,可以三界任意去来,其证得无上菩提的时间也更迅捷。对于以他力为主所成就意生身的前提条件则更为宽松,甚至五逆恶人也可往生,但其行者成就意生身的时间则更为久远,其成就无上菩提的时间也更是遥遥无期或需要佛菩萨加披。 
六、佛家永生与科技永生
纵观佛经,作为佛家永生思想的载体其实只有阿罗汉及以上果位的修菩萨道并拥有意生身者。凡夫因其未成就意生身且分段生死不具足永生条件,其作为承载有我的主体会因形、寿的轮转而生灭相继、永不停歇,也就无所谓永生。第九善慧地果位以上的菩萨、佛,因其已经可以化生种种相而诸相非相,意之所至而身之自成,也无所谓永生。只有阿罗汉及初地以上至第八地果位的菩萨因发愿成就等正觉的缘故才有永生之相与永生之法。当然,也有特例,比如《观无量寿经》中的三品九生,其讲述的意生身主要是依靠诸佛菩萨的愿力加持而改变了自身因果业缘而得成的意生身,是先成就意生身后证阿罗汉果、菩萨果、佛果,其中最明显的是下品三生。
现代科学中的科技永生可以体现在蕴身上或生物学上,也可体现在迁识上或是信息工程上。其体现在蕴身上或生物学上就表现为低温冷冻人、换头术、人造器官、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其体现在迁识上或信息工程上就表现为人机共体、克隆人、思维移植、人工智能、脑控智能等。
也就是说,佛家永生与科技永生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思维移植或是迁识。在往生净土思想中,众生可依靠佛菩萨的加披而得以迁识化生净土获得以永生;在现代科技中,人类则可依靠科学手段上传、下载思维意识到智能设备中、甚至是基因生物人身中而获得永生。佛法与科学这两条处于不同发展方向上的文明形式可能在当代发生交汇,并绽放异样的花朵。 


最后,让我们引用一句十分前卫的语句作为结束吧!那就是‘大势将至,未来已来’,请大家以无所住心的开放胸怀迎接永生吧!




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 

杨志军


0
Copyright © 2022-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北京圣智持明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